(资料图)
央广网南京6月9日消息(记者王锡斐)去年,我们关注了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泥桥村的农田耕地质量提升情况,眼下正值麦收季节,500亩示范田里一片金黄,风吹麦浪美如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们正在实地测产。
示范田一片金黄(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马鞍街道位于南京北部,苏皖交界处,该区域土壤属于黄棕壤,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肥力整体偏低。眼前的500亩土地是在南京市财政局和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和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共同联合种植大户开展的耕地质量提升“四新”技术展示区,2021年开始进行耕地改善。500亩的土地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应用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开始了培育肥沃耕作层、养分均衡健康土壤的尝试。
“最高为14号地块,产量为每亩490公斤!”随着测产员的报告音落,今年示范田的产量新鲜出炉。测产地块共19块,接近60亩,总产量25907.97公斤,平均产量430公斤/亩,较改善前的280公斤/亩增产53.6%。
种植大户殷宏宝告诉记者:“麦子今年的产量挺好,要等烘干完毕以后,才能最终知道麦子的价格,现在南京地区除补贴以外,一亩地大概在300块钱的收入。”殷宏宝共有4200亩土地,其中1500亩种植小麦,目前还有800亩左右没收,现在有7台收割机在田里面收割作业,预计到第二天下午就可以完成全部收割。
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殷宏宝的500亩示范区耕地地力整体提升0.6个等级以上,实现了粮食增产、地力提升和绿色发展的多目标协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罗佳介绍,“我们在这边主要展示了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耕地肥沃耕层构建技术、养分高效管理技术、农田生态保护4R技术及人工+智能耕地质量监测技术,然后有一些新产品、新技能、新模式的运用。未来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将这个地方的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一个等级左右。”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通过项目实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以往秸秆还田对土壤、作物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培育耕层肥沃、养分均衡和生物活性高的健康土壤,为南方中低产田改良和产能提升提供了良好范式。
下一篇:最后一页
5月17日,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游客在观看春秋时期的青铜壶。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河南省南阳市多家博物馆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让游客感受
一条渠,绵延千里北上,滋润人间心田。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甘甜可口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地流经1432公里,流进千
5月14日下午,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线奋战39天,总计圆满完成130万管核酸检测任务的河南省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队员乘坐飞机回到郑州,受到来自省
近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了我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江西庐山云海景观、安徽歙县坡山村云海景观、福建霞浦县三沙日出日落景观等
5月9日,宁西线豫陕交界处,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工务段护路员工对线路两边山体的危树进行清理整治。立夏时节,秦岭山脉云雾缭绕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