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5月22日电(记者张华迎)记者从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获悉,近期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内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过程中发现了6个昆虫新种,分别是武夷拟网蚊、尖吻拟网蚊、武夷倒毛摇蚊、双斑倒毛摇蚊、扇刺合脉等翅石蛾以及戈氏长肢蝶石蛾,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昆虫学期刊《Insects》上发表。
这是武夷拟网蚊幼虫形态特征图。(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供图)
(资料图)
这是尖吻拟网蚊幼虫形态特征图。(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供图)
这是武夷倒毛摇蚊形态特征图。(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供图)
这是双斑倒毛摇蚊形态特征图。(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供图)
这是扇刺合脉等翅石蛾形态特征图。(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供图)
这是戈氏长肢蝶石蛾形态特征图。(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供图)
去年6月至今年2月期间,科研人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大竹岚、杨梅墘等地的洁净溪流中采集了大量水生昆虫样本。这批水生昆虫普遍较小,成虫体长介于1至8毫米之间。科研人员将采集到的幼虫、蛹通过原地饲养获得了宝贵的成虫标本,通过体视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经形态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的比对分析,鉴定为新物种。
水生昆虫是食物链重要一环,水生昆虫多样性对维护武夷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工程师蔡斌介绍,这些新种的幼虫生活在洁净溪流中,成虫多发现在山间溪流周边,它们对栖息环境的水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大多可以作为优良水质的指示物种。
据了解,科研人员获取了这些新种的基因组,有助于武夷山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以及评估武夷山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2021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启动为期3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多次深入实地,全面调查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截至目前调查累计发现并公布了18个新种。
下一篇:最后一页
5月17日,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游客在观看春秋时期的青铜壶。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河南省南阳市多家博物馆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让游客感受
一条渠,绵延千里北上,滋润人间心田。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甘甜可口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地流经1432公里,流进千
5月14日下午,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线奋战39天,总计圆满完成130万管核酸检测任务的河南省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队员乘坐飞机回到郑州,受到来自省
近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了我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江西庐山云海景观、安徽歙县坡山村云海景观、福建霞浦县三沙日出日落景观等
5月9日,宁西线豫陕交界处,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工务段护路员工对线路两边山体的危树进行清理整治。立夏时节,秦岭山脉云雾缭绕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