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整理 | 施道红,TOP创新区研究组
【资料图】
素材及图片来源 | 网络 以及 TOP研究院整理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让每个角落的人们都开始关心“健康城市”这个话题。
这场疫情让我们看清了城市在带给我们发展与机遇的同时,也孕育了诸多健康隐患——从疾病的传播到环境污染,从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变化到老龄化带来的健康负担,还有那些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开始渴望拥有一个更健康的城市生活环境。
毫无疑问,“健康城市”关乎着每个人的幸福指数。
198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健康多伦多2000”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健康城市(Healthy City)一词。1986年WHO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了《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这通常被认为是健康促进的基础文件。↓
之后WHO明确了健康城市的定义: “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八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呼吁各国关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健康影响,倡导通过跨部门合作减少健康隐患。
2016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发展目标,要求“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
全文: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同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举办,在《健康城市上海共识》中进一步明确了健康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来自全球100多座城市的市长承诺—— 将健康作为城市治理的优先目标,采取措施消除环境污染、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等,建设包容、安全、具有抵御灾害能力、可持续和健康的城市。
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也先后制定了相关政策,围绕污染治理、全民健身运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等目标采取措施,并将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纳入了工作计划。
我们离健康有多远?
2019年,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科院地理所联手,展开了一场研究性的“城市体检” ,对北京市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场“体检”共回收了1.3万份有效问卷,搜集了全市抽样、重点社区、入户回访和线上调查四组居民健康数据。
调查结果发现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居民的生命杀手,而肥胖这个罪魁祸首正与之密切相关。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17年发布的数据报告,北京人的肥胖率高达25.9%,位居全国首位。社区健康调查显示,女性过重和肥胖占比41%,男性为32%, 且随着年龄增长,体重过重的居民占比不断上升。
调查还发现,在受访者中, 四成人在身体感受上存在 亚健康症状 ,如疲乏无力、头痛和腰背痛; 约四成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 心理亚健康, 如精力匮乏、记忆力减退和闷闷不乐。
此外, 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几乎从不锻炼 ,六成居民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无法满足健康发展要求。超过半数的居民表示平时几乎没有闲暇时间,这成为制约居民进行锻炼的重要因素。
再者,问卷调查显示 工作人群压力颇大,加班和久坐现象非常突出。 约六成受访者为上班族,其中三分之一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近1/10的人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接近80%的人每天连续坐着的时间超过1小时,30%以上甚至超过3小时。
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中青年群体的幸福感较其他年龄段更低,高学历群体还存在显著的焦虑,容易形成焦点社会问题。
这些都给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健康城市的探索与共识
国际领域对健康城市的探索角度非常多元:
比如国际WELL健康建筑研究院(IWBI)推出的《WELL健康社区标准》,美国规划协会出版的“创建健康社区”工具书,伦敦交通局发布的《健康街道:优先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健康城市》,洛杉矶提出的《设计一个健康的洛杉矶》,纽约发布了《积极设计指南:促进体力活动和健康的设计》,新加坡发布的《健康社区评价》等等,这些探索都在基于循证的规划中大步向前。
总体来说,这些国际领域的探索涉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案例,但在实现健康城市和社区的目标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点。在深入挖掘后, 我们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包括:
如何设计更健康的城市?
其实,通过城市设计等方式,我们可以让城市更加健康,比如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步行、骑自行车的设施、建造绿色公共场所、提供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质量等方面,来设计营造更健康的城市。
这里,我们分享一些我们总结设计策略重点,欢迎您补充更多:
1 - 促进运动的城市设计
过去30年,城市像吃了“膨胀药”一样迅速膨胀,一座座新城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我们“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热衷于宽阔的马路和广阔的广场,让我们的城市变成了一个个汽车之城。
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城市效率和生活便利,但它也带来了健康安全问题。 比如,在最近20年里,中国人的体力活动下降了惊人的45%。长期久坐是许多慢性病的元凶,而有规律的散步可以降低诸如二型糖尿病、心脏病和结肠癌等疾病的风险。 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每天步行15分钟可以减少22%的死亡风险。
就在我们如火如荼地建设新城新区时,西方城市却来了一个大转弯—— 他们不仅回归步行城市,而且激进地推出了“超级街区”。
以实践“超级街区”的巴塞罗那为例, 他们把九个街区组合成一个大的街区,截断了货车交通、公交交通等,私家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10公里/小时(比自行车快那么一点点)。此外,所有路旁的停车位都被地下停车位所取代。于是,街上的空间就被腾出来了,给到了户外活动等以空间。
结果就是,在这九个街区的范围内,人们享受到的是一种慢生活悠闲的街景。人们可以行走闲聊,而不用担心汽车呼啸而过。巴塞罗那的目标是将超过 70% 的城市转变为 500 个不同的超级街区。
“超级街区”降低了噪音和空气污染,街区的商业氛围也更加活跃,小店也变得更有趣。这样,更多的人愿意步行,社区氛围也更好, 人们的身心健康都得到提升。
不少欧美的其他城市也在观察和学习—— 纽约拿了低曼哈顿的60个街区 来做尝试,红线为行车道(限速20英里/小时),蓝线为特别共享道路,土黄线为步行骑行优先道,其小汽车速度被限制在5英里/小时以内。
我们FTA/TOP最近在很多项目中,提出了一个命题: “找回城市!” 也就是探讨如何找回以人为本的城市。上海现在正在推行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那么, 我们如何确保在我们的产业社区、科创社区中也实现15分钟的生活圈和5分钟的配套圈呢?
因为大家都知道,在科技园区内,建筑之间、各个功能配套之间的距离都像“天涯海角”。但如果五分钟内找不到吃的地方,人们会觉得这个园区像是“荒诞之地”,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所以,五分钟的配套圈至关重要,它大约是400米的距离。所以我们希望增加园区内的街道密度,让街道更有活力、更舒适。当走路、骑车变得方便、愉悦,大家才会尽情享受步行骑行的乐趣。毕竟,谁不喜欢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里享受工作与生活呢?
图示:来源于TOP研究院《营造城市创新区》
2 - 增加绿色开放空间 :
绿色开放空间就像是心灵的按摩师,能舒缓精神压力、修复注意力、激发创造力。城市的密度、拥挤、噪音、气味、视觉、混乱、污染和工作强度可能让人喘不过气来。而治愈这些困扰的“灵丹妙药”就是绿色开放空间:
研究发现,在绿色景观中进行5分钟低强度的身体锻炼(如散步),就能让整体情绪和自尊感飙升60%和70%。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 创造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就像城市的秘密花园,小巧玲珑地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它们常常选址于商业区、办公区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这些地方的通行需求高、人群压力大,口袋公园就像是一个喘息的净土,提供休憩、释放压力以及交流沟通的绝佳场所。
一个案例是临港海洋科技园——通过开放式口袋公园为提供城市有魅力的绿色空间,开放给城市市民,随时可达,将园区私享之地变成共享之地。高耸成行的大树,树影斑驳地散落在宽阔的大草坪,有人三五成群在草坪上嬉戏,也有人在路边的咖啡馆前小憩...
建立带有社交、文化活动等功能的口袋公园或休闲区,成为打造临港海洋科技园打造生活磁极的重要一环。
朝向城市开放的入口,市民穿梭可达园区绿地
开放式公共绿地,城市市民随时可达,办公区内的口袋公园
3 - 健康建筑:
谈到室内环境健康问题,许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词: “甲醛” 。这个家喻户晓的“恶霸”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它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会对人类产生直接致癌作用),直接诱发白血病和鼻咽癌。此外还有 苯 这个甲醛的堂兄弟,同样是IARC的一类致癌物之一,苯也会诱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接触会引发神经衰弱,甚至影响女性生殖系统。室内环境中还有很多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比如 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氡(放射性气体) 等。
然而,控制污染物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健康工作/生活环境还需关注:
对于熟悉TOP研究院的读者来说, WELL健康建筑标准并不陌生,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室内、建筑、城市级别的健康实践。
早在201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生物商业中心,WELL健康建筑标准的发起方Delos与世界排名第一的梅奥诊所一道,发起了Well Living Lab。
目前的一个挑战是,即使我们知道,提供充足自然通风、自然光照、采用无毒材料的家具,以及声学控制、温度控制等等对使用者的状态(包括健康、幸福、效率、创新等等)是有积极影响的, 但这个所谓的无形好处难以量化。
Well Living Lab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量化这些好处。这是一个 5500 平方英尺的实验室,多元背景的研究者们会用各种技术来评估建筑空间如何让人们更健康,更幸福。Living Lab的灵活区域模块可以轻松重新配置以模拟各种室内环境,其中3个为办公环境,1个为公寓居住环境。每个模块都配有灵活的活动地板、可拆卸的隔板、可编程的窗帘、适应性灵活性都很强。
实验室的floor plan
Well人居实验室控制室
在多组分室内环境研究的这一阶段,参与者佩戴生物识别跟踪设备,这些设备向同一控制中心报告,就像楼宇系统监视器一样。
当这些数据组合并相互交叉时,则会提供人体解剖结构如何受到光照、温度、湿度和噪音等变化的环境条件影响的可靠图像。大量的数据点有可能 揭示建筑中的设计以及科技将如何更高效地应用于我们的家庭、企业、学校和社区等领域。
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文章The office experiment: Can science build the perfect workspa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37294a
在中国,位于北京顺义的Well Living Lab人居实验室犹如一座有生命的健康探索乐园。这座四层的建筑占地约2400平方米,内部设有17个各具特色的模拟人居实验区,可轻松呈现出办公、住宅、酒店、老人公寓、儿童活动区、厨房等生活场景。 令人惊叹的是,顶层拥有一座360°旋转实验室,让不同朝向场景实验成为可能。
这个充满活力的人居实验室作为一个准公共空间,鼓励大众参与WELL健康教育、展览、体验、实验、会议、开放日以及公益活动。在这个富有创意的环境中,每一寸空间都充满着健康气息,吸引着所有利益相关群体积极参与健康福祉事业。
Well人居实验室不仅可作为学生科普学习的理想场所,还欢迎公众预约参观实验楼。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沉浸在这个世界中,Well人居实验室还特设了Lab Tea、健康人居思想汇等多种品牌活动,与大家共同探讨健康行业的无限可能性。
此外,最近我代表FTA/TOP参与了 低碳健康数字化建筑认证联盟(BETTER 联盟) 的成立仪式。
活动由中碳数字实验室主办,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JCC)、国际WELL建筑研究院(IWBI)、Well人居实验室协办。旨在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从低碳、健康和数字化三个纬度提升建筑性能表现,构建从投资、生产、建造、运维到拆除阶段全产业链开放式碳因子库,构建数字化合格评定体系,提供数字化检测平台,为金融机构、物业持有者和建筑业相关方提供低碳健康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梁浩处长提出:“未来的绿色建筑,应该是老百姓看得懂体会的到的建筑。将BETTER和ESG对应起来看, 环境方面低碳是一个主要指标;社会方面健康是一个主要指标;治理方面要通过全过程的数字化,以及才能体现它的各方面的经济性。 ”
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集合,而更应该是一个可以支持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的社区。 当城市更加健康,它就会为城市里的居民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希望和更多的幸福。
对于我们来说,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营造城市的工具,而是为人们创造健康生活方式的途径,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
上一篇:西施壶怎么倒水手法 西施壶怎么用
下一篇:最后一页
5月17日,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游客在观看春秋时期的青铜壶。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河南省南阳市多家博物馆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让游客感受
一条渠,绵延千里北上,滋润人间心田。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甘甜可口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地流经1432公里,流进千
5月14日下午,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线奋战39天,总计圆满完成130万管核酸检测任务的河南省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队员乘坐飞机回到郑州,受到来自省
近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了我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江西庐山云海景观、安徽歙县坡山村云海景观、福建霞浦县三沙日出日落景观等
5月9日,宁西线豫陕交界处,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工务段护路员工对线路两边山体的危树进行清理整治。立夏时节,秦岭山脉云雾缭绕
X 关闭
X 关闭